产经新闻如下: 食药监总局叫停虫草保健品试点 虫草市场遇冷 “冬虫夏草名符实,变化生成一气通。一物竟能兼动植, 世间物理信无穷。”满腹才情且精通医道的蒲松龄对冬虫夏草曾有过这样的描述。作为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一直被各界广泛关注。 然而,伴随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称CFDA)日前发布的《关于停止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冬虫夏草的关注度逐渐升温。 有业内人士认为,继2016年2月4日CFDA在其官网提示冬虫夏草砷含量超过国家安全标准以来,冬虫夏草再次被提及,该行业备受质疑。 虫草“砷超标” 有关“砷超标”的声音对冬虫夏草行业的震动很大。 对此,青海省冬虫夏草协会秘书长赵锦文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协会与中科院的专家也讨论过有关冬虫夏草含砷的问题。但中医界专家们认为,冬虫夏草没有砷便不是冬虫夏草,也失去了其独特的医疗功效。冬虫夏草在含有砷的同时,也兼具虫草多糖、虫草酸、虫草素以及人体所需要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中国中医文献和临床医学实践证明了它的功效,从未发现服用冬虫夏草中毒记载。” “由于冬虫夏草的价格昂贵,民间购买和食用冬虫夏草的剂量一般都是按克计算的。对冬虫夏草医疗保健中的摄入剂量也明确规定了亚健康人群为每日服用2-3克,重大疾病患者适当增加以提高功效,规定每日服用量不得超过20克。每日规定服用冬虫夏草3克,则含‘砷’0.027毫克。这与标准中‘砷’限量为1.0mg/kg相差甚远,只有一次性服用冬虫夏草100克时才能达到这个量。”赵锦文补充道。 记者注意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官网也于2月27日发布了关于《西藏区局对冬虫夏草使用问题的说明》,提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冬虫夏草类产品的消费提示》,是总局根据对部分冬虫夏草类产品的监测检验结果,依法定职责对消费者进行的信息公开和风险提示,目的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健康权益。“冬虫夏草是我国传统中药材,被收入《中国药典》。《中国药典》未规定冬虫夏草中砷限量值,消费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冬虫夏草是安全的。” 新规倒逼虫草行业转型升级 不容忽视的是,《通知》出台后,长期以保健品方式销售的冬虫夏草可能会成为被重点监管的对象。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不仅是国家对冬虫夏草行业的一次整顿,更是在政策层面对该行业的全面收紧。通过设置壁垒、提高虫草行业的进入门槛来倒逼该行业的转型升级,放弃以前粗放型的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与产品科技含量,从而起到保护虫草资源的作用。” 作为名贵的中药材,冬虫夏草的产量相对较少,且在人工种养方面的难度也很大。“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一些珍稀的药材资源,如冬虫夏草、藏红花、雪莲等的需求也不断攀升,对其的过度开发与使用,造成了对野生药材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国情调研组组长陈其广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赵锦文也告诉记者,“由于一些乱采滥挖者在采集后不能随手回填地表植被,致使每采集一株天然冬虫夏草,将至少破坏0.02平方米的地表植被。以青海省为例,每年有近20万人进入冬虫夏草产区进行采挖,过度的滥采使原来常见于海拔3000米的冬虫夏草,目前即使在海拔4000米都很难寻觅到冬虫夏草的踪影了。” 据了解,虫草的收入已是藏民每年收入的主要来源,人为的过度开采挖掘虫草,致生态环境本就脆弱的产区被严重破坏,影响了冬虫夏草的形成条件,使虫草从可再生资源逐渐向不可再生资源发展。食药监局采取的这些措施在陈其广看来,也是为了遏制对冬虫夏草的过度开发和过度使用等不良现象。 但不可否认的是,新规出台后,确实也给以冬虫夏草为主要经营产品的企业带来打击。中研普华高级研究员邱少梅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的产品以及品牌宣传都将出现不符的情况,产品的正常生产以及市场销售也必然受到影响。例如,青海春天、同仁堂、江中药业、康美药业和劲牌公司的生产、销售都将受到影响,部分企业将需要更换许可证。” 行业规范亟待完善 事实上,冬虫夏草行业的监管难度很大,且我国一直缺乏对该市场的统一监管流程和措施,以致于该行业一直存在着许多问题。 郭凡礼告诉记者,新规出台前,我国冬虫夏草行业鱼龙混杂,假冒伪劣问题频发。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很难彻底辨识其真伪。而且其交易方式较为多样,政府的监管也无法完全覆盖。这也是许多年来该行业的造假从未杜绝的原因之一。 “该行业在生产环节上,不少企业采取粗放型生产加工模式,产品技术含量低,虫草资源被大量浪费。”他补充道。 与此同时,冬虫夏草行业价格炒作现象较为严重。从2014年起,我国冬虫夏草的价格在不断下降,2015年的价格降幅达15%,降价原因除了与前些年市场将冬虫夏草的价格炒得过高外,还与2015年虫草产量的增加密不可分。邱少梅分析道。 2015年是我国冬虫夏草行业的“大年”,其产量超过160吨,市场规模大约在120亿元。我国冬虫夏草价格从2014年由升转降以来,2015年继续呈现下降态势,且降幅继续扩大。 而此次CFDA叫停虫草保健品试点,在邱少梅看来,一方面能够清理那些以次充好、兜售高价的产品,另一方面还能积极推动行业规范,使真正的虫草体现出价值。 在业内人士看来,政策的变动对冬虫夏草行业的打击很大。仅以青海省为例,冬虫夏草是该省的重要支柱产业。根据赵锦文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介绍,该省有1200多个虫草企业,从业人员高达100多万人。青海省的冬虫夏草年交易额超过200亿元,而全国虫草产业的产值超过300亿元。由此可见,有关冬虫夏草行业的相关规定,影响不可小觑。 未来行业发展需要重整,关键要制定行业标准。郭凡礼提出,从目前来看,在虫草保健品身份被取消后,虫草目前被定为传统中药材,但仍然缺乏相关标准对行业进行规范,未来细化标准将逐渐出台,虫草行业将逐步步入正轨。对于虫草企业而言要重建产品结构、调整运营模式,获得产品批准文号才能进入市场。企业要加大虫草产品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中存活下去。 同时,邱少梅也认为,应制定行业产品的工艺以及质量标准,同时规范虫草交易规则以及市场行为,杜绝市场炒作成分虚高的价格。如若没有统一标准,行业很难有较大发展。 陈其广还提醒道,“从基本原理来讲,中医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因时因地和因人而异。包括冬虫夏草在内的这些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或者具有营养补充功能的药材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而非是只要具有滋补功能的就适用于所有人的所有状态和所有季节,这是一个误区。”消费者还是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 本期话题讨论话题: 1、虫草既然那么不好用于药品不是更害人吗? 2、虫草保健品试点暂停,是因为青藏几百亿虫草交易市场保健品税收较药品低的缘故吗? 3、虫草仅用于药品,药品批复难,这样有利于虫草产业的发展吗? 4、关于虫草问题的报道,请拿出事实依据,虫草的有利面也请拿出试试依据,这样才有利于人们对虫草的认知,否则即使做成什么也很难服众。 5、虫草行业用于保健品的暂停试点,那么现有的虫草保健酒虫草保健品厂还要继续生产和销售吗? 虫草行业如何良性持续健康的发展,这是所有虫草行业从业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欢迎有见地的朋友展开讨论!
|